“东门河坝去赏花,南华宫里去看画。”这是在绵竹流传的一句民谣。四川绵竹市遵道镇棚花村是著名的年画村,这个村曾以家家户户将年画画在墙上的创举,吸引了无数的游客。
在青山碧水之间,由白墙、灰瓦、龙脊、翘檐组成的极具匠心的川西民居,以及墙面上象征快乐的“童乐图”、寓意丰收的“莲莲有鱼”等年画,让棚花村颇有“桃源”之景。
由于当地没有支柱产业,棚花村百姓的日子过得十分清苦。早在2005年,四川省便将棚花村列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,决定以农房改造为切入点,融入绵竹年画传统文化内涵,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年画绘制产业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后,当地的“年画农家乐”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,新的旅游亮点吸引了大量的游人。
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使得棚花村的用电量开始大幅增长。2006年10月,国家电网公司把棚花村列为全国新农村电气化建设试点村。四川省电力公司投资90万元为该村新建配电室5个、配电变压器10台,增加变电容量580千伏安,新架10千伏线路0.7千米、380伏线路3.15千米、220伏低压线路4千米,使当地电压合格率达到99.8%。
然而,地震将这一切摧毁。全村669户人家房屋倒塌或损毁,电力设施损毁殆尽……
地震发生后不久,重建工作启动,棚花村被列入灾后重建四川省新农村建设科技试点之一,并获得由国家和省级政府共同支持的3000万元项目资金,用于该村生产、生活、生态的恢复建设。绵竹市规划局按照川西民居建筑风格为该村进行了规划设计,已形成初步方案,力争把棚花村建设成为以年画为特色的龙门山“掌上明珠”,为当地居民打造一个山清水秀、绿树掩映、花果丰硕的生活乐园。
在江苏省的对口援建下,绵竹市围绕“三年全面恢复,五年提升跨越,八年全面小康”的总体目标有序推进恢复重建工作。在保证临时居住点顺利通电后,德阳绵竹供电局承诺:“永久性住房修好一处,供电就恢复一处。”
随着永久性住房建设速度的加快,用电量持续增长。西南供电所所长倪忠孝告诉记者,供电所已经为村民开启了“用电绿色通道”,对村民们提出的用电申请会快速办理。
棚花村7组村民谢商群家是全村第一户住进新房的家庭,为打造旅游亮点,配合整齐美观的要求,谢商群新家的电线全部穿入墙内,屋内已经看不见明线。
棚花村党支部书记朱明俊告诉记者,如今年画对棚花村的影响不单单是在房屋的墙上,全村村民的致富经也念到了年画上,家家户户学画年画,家家户户学绣年画精品。把农房改造与年画艺术相结合,把村民致富与发展文化产业相结合,同时经营旅游农家乐项目,这正是棚花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谋划的一条致富路。目前,棚花村所有室外电力设施已恢复到震前水平,用电有了保障,村民致富底气十足。
“福地缘”农家乐老板唐福地一家在地震中损失了近20万元。震后不久,唐福地便开始筹划重开农家乐,西南供电所及时为他架通了线路。因为有充足的电力保障,唐福地谋划购置彩电、空调,扩大农家乐规模,准备大干一场。